汉安帝在位的20年,是东汉政治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前的“明章之治”,官吏尽职,百姓安居,天下太平;至和帝时期,国力大盛,史称“永元之隆”。但是到了安帝时期,外有少数民族多次寇侵,内部天灾人祸接连不断。蝗灾、地震、大疫、大旱、大饥此起彼伏。安帝前期,邓太后长期临朝秉政,政权旁落外戚手中;安帝后期,宠幸宦官、乳母,戚宦共把朝政。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有一群人在为东汉的统治呕心沥血,对抗外戚和宦官,那就是大臣。
安帝13岁即位,随后的15年间,邓太后一直临朝主政,这样就形成了后党与帝党之争,大臣们为了维护汉家皇权,纷纷对外戚展开了攻伐。
马融、张衡、杜根等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人物。他们不惧外戚和宦官的权势,对非正统的当权者能够直言面刺,形成了不同于明帝、章帝、和帝时期的政治氛围——讽谏。著名文学家张衡的《二京赋》,开篇就是“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是对邓太后及其背后的邓氏家族直接表示不满。
公元121年三月,邓太后去世,汉安帝得以亲政。此时国内灾难依然不断,但政治矛盾出现了新的变化,外戚与宦官勾结,掌握大权。大臣们又将矛头对准了宦官。
这些宦官拥有的权力远远超出了他们身份应有的限度,但这些人都是汉安帝的亲信,也曾在汉安帝和邓太后争权时立有大功,所以大臣们对这些宦官并没有像对待邓氏一党那样直接出手,而是希望通过影响汉安帝来达到目的。
于是,他们就向汉安帝提出“开谏争”。但汉安帝担心“开谏争”会使臣僚之间产生“不相容”的矛盾。东汉名臣陈忠上疏,条分缕析的向汉安帝解释,指出广开言路并不会导致不利于皇家的舆论甚嚣尘上,反而能够在其初露苗头的时候就加以遏制,这才是利于国家发展的做法。
东汉的这些大臣,为了维护汉家皇权的稳定,对外戚、宦官这些分权的利益集团进行严厉打击,彰显了读书人的风骨。
甚至,为了稳固朝堂,大臣们连假期都不愿意多休。
中国古代大臣们的假期有固定假和不定假两种。固定假期就是行五日一休的“休沐”和节假日假期。不定假期包括病假、事假、丧假、赐假等。两汉崇尚孝道,所以两汉官吏父母去世必须回家奔丧。古时父母去世,子女要服丧三年。但西汉文帝认为,要恢复经济,就必须实行“薄葬”,于是下令将官员们的三年奔丧改为三十六日。东汉宣传以孝治国,但是国家给官员们的丧假只有三十六天,致使官员们只能在父母去世后,辞官服丧。汉安帝时期,曾经多次下诏允许给与大臣们三年的丧假,但是都被大臣们否决,最终只能延续汉文帝时期的“短丧制”。由此可见,为了朝廷的稳固,大臣们确实放弃了很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