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放映厅
人人动画平台自制的大型中国历史故事动画剧集
【上下五千年】 西汉 | 石显专权
<p>封建王朝中有一类特殊的人群,他们通常在皇帝身边服侍,因为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被认为不会为了后代越权,这就是宦官。</p> <p>汉元帝时期,因为自己力有不怠,所以想要找一个可靠的人来分担政务。但是一来他不想有人威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二来不想有人借此机会为自己的家族后辈谋取福利,三来此人的才华能力需要十分卓越。这样的话就排除了皇室子弟和朝中大臣,只有当时的中书令石显是最合适的人。于是,凭借刑余之人这个优势,石显获取了弄权的机会。石显为人机灵聪明,能够体会到皇帝心思,很快就得到了汉元帝的宠信。</p> <p>为了专心养病和玩乐,汉元帝将越来越多的政务交给石显,而石显的权力也越来越膨胀。他享受着百官对他的追捧和恭维,对于一些不逢迎他的人,他就使用各种手段,进行打击。</p> <p>石显的这些做法很快就引得朝臣不满,一些大臣畏惧石显手中的权力,不敢和他争锋,但是 萧望之等老臣却不害怕。</p> <p>萧望之是汉宣帝时期的老臣,也是汉宣帝留下的辅政大臣,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汉元帝的老师。</p> <p>萧望之看不惯石显专权,又常常凭借旧有的典章制度将老臣的意见驳回,于是设计诬告他结党营私。汉元帝虽然相信这些老臣,但是也同意石显调查一番的观点,于是便批准了。</p> <p>但是石显在文字上做了手脚,使得这些老臣的惩罚变成了下监狱。不久后,汉元帝得知了这件事,急忙让人将他们放了出来。</p> <p>之后,汉元帝想要提拔萧望之,石显担心萧望之掌权会翻旧账,于是设计让萧望之的儿子申诉之前的遭遇,这下惹恼了汉元帝,认为之前罪名属实,现在居然教唆儿子上书,于是便同意了石显逮捕的说法。</p> <p>石显来势汹汹,很多人看见都认为这是要抄家灭门的节奏,萧望之见到了,于是服毒自杀。</p> <p>汉元帝一朝,石显以宦官的身份为祸朝纲,等到汉成帝继位后,失去皇帝宠信的他很快就被</p> <p>揭露出之前的罪恶,死于返乡途中。</p> <p><a href="http://www.renrendonghua.com/filmlist"> <img src="http://ocs.21teacher.com/dir-image/2020/11/16/baa9e77137024ce2b1cb66bc870bf627.jpg" alt="中华上下五千年" data-v-0140052e="" /></a></p>
四维
【巾帼红颜】 西汉 | 如何评价王政君?
<p>典型的封建时代贵族女性。</p> <p>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历经四朝,最后国家政权被娘家侄子王莽所篡夺,这也使得很多人认为她是西汉江山覆灭的罪人,但实际分析王政君的生平经历,她自然不是拥有卓越眼界的时代精英,但她的行为也都没有可指摘之处,是正常的贵族,甚至贵族精英会做出的选择。</p> <p>王政君生活的时代,对妇女的管控还是较为宽松的。她的父母离异,她在父亲家长大。等到了成婚年龄之后,却背上了“克夫”的名声。接连几次未婚夫去世,使得她再难在平民中寻得一门婚事。</p> <p>王氏是大族,王政君的名声不好甚至也可能影响同族其他女子的婚配,所以为了家族中姊妹的名声,进宫就成了王政君最好的选择。</p> <p>此时在位的皇帝是汉宣帝,他和许皇后所生的太子因为宠姬病逝而对其他姬妾耿耿于怀。出于对亡妻的怀念,汉宣帝对太子很是关注,又让当时的王皇后赐给了太子很多宫女,王政君也在其中。</p> <p>在运气和家世的综合下,王政君留在了太子身边,并很快怀孕生下儿子,以此得封太子妃。</p> <p>在王政君生平前半段,她的人生基本上没有留给她多少选择的余地。</p> <p>在太子继位后,王政君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后。此时王政君已经失宠,或许也可以说她从未得宠过。但是作为正妻,王政君也很好的完成了一个正妻的义务,将后宫打理的井井有条。</p> <p>王政君成为皇后,王氏也就是后族。按照汉朝的习惯,作为后族的外戚可以掌管权力了。但是或许是由于不受宠,王氏并不能凭借后位在朝堂上拿到更多的话语权。</p> <p>王政君有儿子,无过错。所以之后即便汉元帝生出过换太子的想法也最终打消。在太子地位不稳时,王政君本能的向自己的家族寻求庇护,这也是人之常情。等到儿子汉成帝继位,王氏便成了后族,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王氏的权力开始让他人忌惮。</p> <p>一门五司马足以说明王氏当时的盛况。但通常意义上来讲,汉朝重用外戚,后族和母族是其中最贵重的两支。但是汉成帝时期,无论是开始的皇后许氏,或者是后来的皇后赵氏,这两家的势力本就十分单薄。而汉成帝的皇位也并不是特别的稳,所以虽然汉成帝也想向前人一样让两支外戚相互制衡,但无奈后族的势力都太过单薄,所以汉成帝想要坐稳自己的位置,只能大家任用王氏。</p> <p>而对于太后王政君来说,她没有理由不扶持自己的家族。此时汉成帝正值壮年,虽然没有没子嗣但也可以不急于一时。而王氏家族所能掌握的权力越大,皇帝和太后的位置就越稳。</p> <p>但汉成帝一直无子,也不得不过继太子。这个太子是汉成帝的侄子。王政君能容忍这个孩子成为太子表明她并没有对权力的觊觎之心,否则不会如此宽宏大量。</p> <p>但汉成帝和汉哀帝的死亡都非常突然,经过哀帝打压的王政君看到的权力的重要性,也不可能放任哀帝将汉朝江山给一个外人董贤,所以以雷霆手段拿下了玉玺,重新掌握政权。</p> <p>王莽之所以能够代汉成功,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这个人十分擅长隐藏自己。在未做官之前,王莽的品性在所有贵族子弟中堪称清流,世人几乎都认为这是一个道德君子,人间完人。所以王政君没有认识到王莽的野心也是情理之中,等到代汉成功,王政君可以说是才发现了王莽的真实目的。</p> <p>可以肯定的是,王政君并不希望王氏代汉,但是从他自身角度来看,她的眼界没有让它认识到可以存在外戚篡权的现象,所以她实际是将防范的目标放在了有可能的同姓以及其他外姓大臣上,只是没有想到自己的娘家而已。</p> <p><a href="http://www.renrendonghua.com/filmlist"> <img src="http://ocs.21teacher.com/dir-image/2020/11/16/baa9e77137024ce2b1cb66bc870bf627.jpg" alt="中华上下五千年" data-v-0140052e="" /></a></p>
四维
【帝王起居注】 新朝 | 王莽改制
<p>1. 土地方面</p> <p>王莽在土地方面实行了“王田制”改革,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改革。</p> <p>在封建时代普遍承认土地私有的前提下,这种效仿商周时期进行土地国有制的改革似乎是倒行逆施。虽然从表面上看,土地收归国有,由国家来给农民进行分田,但实际上,在普遍兼并既成事实的前提下,先前破产的民户即使经济翻身想要回归庄园,也无法自主地赎回失地或者购置新地,抛荒的土地既不归豪强、也不属平民,最终得利的就只有政府本身。</p> <p>对于地方豪强,已有的人地财富不能套现,一旦私购新地或者容纳贫民,便会罹落法网,所以王田制其实也剥夺了地主的利益,这也就是之后的反莽高潮中绿林赤眉起义中很多人</p> <p>但王田制并非完全没有可取之处,也不是王莽拍脑袋想出的。在新朝还未建立之前,王莽就已经在一些试点进行过实验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区域性和全国性的推行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王田制虽然在小范围内表现突出,但并不适合全国推广。</p> <p>2. 人口方面</p> <p>王莽在人口方面实行了“私徒属”改革,简单来说就是限奴婢的政策。</p> <p>这个改革同时兼具积极和消极影响。一方面,新兴的奴婢政策限制奴婢买卖,保证了奴婢的生命安全,有利于封建农业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奴婢在法理层面被承认私有,禁绝售卖充其量也只阻塞了原有属主借此获利的机会,对已经成为奴婢的贫民而言,反而促成绝对的人身依附。</p> <p>3. 经济方面</p> <p>经济方面,王莽推行了“五均六管”,本意是为了打击豪富大贾的投机活动。五均就是5种人民生活必需品。五均六管其实和汉武帝时期的平准法有一定的相似,但是在王莽时期,在严格刑律的加持下,每一条都成了与民争利的渠道。</p> <p>在经济方面,其中有两项最为严苛。其一是税制改革。农业、手工业是课税的主要对象,而土地撂荒和从山中采摘,也需要缴税,这种税和前朝有很大的不同,使得百姓们难以接受。</p> <p>其二是货币改革。货币改革可以说是王莽所有改革中最危害最为直接的一项。王莽改制共施行了四次币制改革。首次改革时在居摄二年五月,主要是重新铸造了新钱。这次改革打着仿古的旗号,将汉武帝以来实行的“五铢钱”改为新式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p> <p>在继位后不久,王莽便进行了第二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借助了“压胜”,通过改革,使得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只剩“大钱五十”、“小钱直一”两种。但在日常生活中,大钱过重、小钱使用很不方便,因此在两年之后,王莽便匆匆进行了第三次币制改革。始建国二年十二月,在第三次币制改革中,新出的币种总共有五种材质、六个大类、二十八种面值。但在实行过程中,新币的推行遭到了很大的阻碍,面值较高的币种不被市场承认、小面值的币种发行成本太高,加上民间盗铸成风,第四次币制改革很快到来并又失败。</p> <p>在几次币值改革中,货币改变的原因十分牵强,货币的发行有没有经过计算,使得几次货币改革后,民间物价飞涨,平民大规模破产,社会财富被洗劫。</p> <p>4. 地名改革</p> <p>王莽继位后,对全国范围内的地名进行了很大的改变,这和王莽在中央的官制改革十分类似,都是对地名进行的改革,意图将新朝和汉朝区分开来。</p> <p>主要改名的地点包括名字中含有“汉”字的,例如广汉郡治下广汉县改广信县,汉阳改新通,安汉改安新;其次是汉朝帝陵的县必须更改如长陵改长平,安陵改嘉平,阳陵改渭阳,霸陵改水章,茂陵改宣城,平陵改广利,杜陵改饶安。而汉朝刘邦的龙兴之地和开国重臣名王封国也进行了更改,如沛改吾符,丰改吾丰,汉中改新成,垓下改育成;第四、西汉多改,如酂(萧何)改赞治,淮阴(韩信)改嘉信,曲逆(陈平)改顺平,平阳(曹参)改香平,城阳(刘章)改莒陵,魏其(窦婴)改青泉;</p> <p>其他的趋吉避凶和避讳则和一般的封建时代王朝没有太大的区别。</p> <p>5. 外交方面</p> <p>在对外关系上,王莽的改革有些欠妥。一方面是降低周边少数民族首领的地位称呼,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毗邻或者聚居的郡县进行蔑称式改名。这两项措施使得自昭宣以来日趋和谐的民族关系再次遭到挑战。</p> <p><a href="http://www.renrendonghua.com/filmlist"> <img src="http://ocs.21teacher.com/dir-image/2020/11/16/baa9e77137024ce2b1cb66bc870bf627.jpg" alt="中华上下五千年" data-v-0140052e="" /></a></p>
四维
【上下五千年】 西汉 | 汉宣帝明知太子会乱汉家制度,为何当时不废了他?
<p>1.对太子爱屋及乌</p> <p>汉宣帝和太子刘奭的生母是原配夫妻,更是患难夫妻。更何况许皇后当上皇后不久后就被害死,所以汉宣帝对许皇后总是心怀一分愧疚之情,自然爱屋及乌,将这份对亡妻的愧疚转到了她的孩子身上,自然也就对刘奭多了几分容忍。</p> <p>2.废太子关系重大,当时的皇后无过错</p> <p>在汉朝特别是西汉,对嫡庶看的还是比较重的。正常的继位都应该是由嫡子来继位。例如,汉景帝时期,虽然汉景帝先立刘荣为太子,可也同时有打算立其母栗姬为皇后,是因为栗姬自己出口不逊,惹得汉景帝生气,所以汉景帝才推迟了立后。之后汉景帝打算立刘彻为太子,也是先立其母王夫人为皇后,给了儿子一个名正言顺的继位方式。</p> <p>当时许皇后去世,汉宣帝在废除了霍皇后的后位之后,选择后宫不得宠的王氏为后,并将刘奭交给她抚养。王皇后的父亲因此也被封侯。若是这时候废掉太子,那么和太子绑在一条船上的王氏势必也要被废,但是王氏并无过错,不能无错而废。</p> <p>3.汉宣帝时期比较平稳,下一任皇帝可以是守成之君</p> <p>汉宣帝时期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可以说是西汉顶峰的时期,内外部都没有什么巨大紧迫的威胁,所以这时候,下一任的皇帝,并不一定非常强势,而可以是一个守成之君。这样的话可以保证汉朝能够继续平稳发展,不会因为战乱消耗国力。</p> <p><a href="http://www.renrendonghua.com/filmlist"> <img src="http://ocs.21teacher.com/dir-image/2020/11/16/baa9e77137024ce2b1cb66bc870bf627.jpg" alt="中华上下五千年" data-v-0140052e="" /></a></p>
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