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主题:
全部
朝代:
全部
【逸闻趣事】东汉 | 汉安不安,还是东汉最多灾多难的时代
逸闻趣事
四维
<p>作为宗室子,汉安帝的继位之路并不顺利。虽然掌权的邓太后力保安帝,但她的真实目的显然不是看好这个小少年,而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为母族谋利益,掌控东汉的政权。</p> <p>汉安帝成年后,面对邓太后迟迟不肯归政的情况,汉安帝只能借助自己的乳母、宦官等势力与之周旋,直到邓太后去世后,汉安帝才成功打压下邓氏,掌握政权。</p> <p>因为自然条件的变化,从东汉初期开始,各种自然灾害就频繁发生。但汉安帝在位时期,却是东汉最多灾多难的时期。</p> <p>汉安帝在位近二十年,无年不灾。更有甚者,一年内同时遇到六种自然灾害。除了常见的水旱灾害,地震、大风、蝗虫、冰雹、瘟疫、饥荒、等屡见不鲜,而城墙倒塌,盗匪出没等人祸也接踵而至。可以说,除海啸和雪灾,汉代各种灾害在安帝时基本都有发生。总体来看,安帝时平均每3个月就要发生1次灾害,其频率之高也居两汉诸帝之首。</p> <p>之所以汉安帝时期频频发生灾害,主要是气候原因。</p> <p>“小冰期时代”指的是在一段温暖的时间过后气候显著变冷。在农业社会时,温度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通常时候,小冰期时代也是草原游牧民族疯狂进攻中原王朝的时期。</p> <p>这是因为,在小冰期时代,全球的气温都有显著的下降。南方可能是从温暖变成凉爽,北方则可能是从严寒变成酷寒。温度下降带来的是粮食减产,偏偏此时人类还需要更多的热量和御寒衣物,由此带来的供需矛盾则迫使北方游牧民族在牧草稀疏的情况下南下侵略。</p> <p>在小冰期时代的作用下,气温从温暖到寒冷,但这并不是一下子发生的,而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表现在中原地区则是气候十分不稳定。这也就是东汉时期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p> <p>而连年的灾害,国家必然要分出一定的精力用于救灾,但是今年的灾害刚刚平息,转年又遇到其他灾害,政府积攒的实力在数次灾害中逐渐减少,最后难以完美解决。今年无法解决的灾害推到来年,使得伴生灾害逐渐影响到更多地方,最终造成不可挽回之势。</p> <p>凭借前期的积累,汉安帝时期虽然年年灾害,但是政府还有余力进行救灾。但过多的精力用于对抗灾害,也使得汉安帝疲于应对外部叛乱和内部上层争权,放任了东汉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生长。</p> <p>因此,到了末期,随着小冰期时代的完全降临,自然灾害加上政府的无力,最终导致东汉末年群雄争霸,硝烟滚滚。</p> <p>作为帝王,汉安帝在能力上确实逊色于先代雄主,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的失败除了东汉戚宦之争的人祸,更多还是因为气候变化带来的天灾。谥号称“安”,偏偏处在东汉灾害最多的时期,也是可悲可叹。</p> <p><a href="http://www.renrendonghua.com/filmlist"> <img src="http://ocs.21teacher.com/dir-image/2020/11/16/baa9e77137024ce2b1cb66bc870bf627.jpg" alt="中华上下五千年" data-v-0140052e="" /></a></p>
8
0
0
4 天前
【社会风化】 东汉 |东汉末年宗室不少,为什么不能合力匡扶汉室,最终被各个击破
社会风化
四维
<p>1.血缘过分疏远</p> <p>首先是血缘问题。东汉延续195年,共有14位帝王。虽然这些帝王都是光武帝刘秀的子孙,但是因为出现过几次继位的危机,所以这些皇帝并非均是父子相传。例如,汉殇帝襁褓中去世,皇位由宗室子继承。而数位太后的掌权又造成皇位继承的混乱。所以东汉所传的14位帝王,由于血脉关系的变化,很难有宗室单纯的因为血缘关系的亲近而去匡扶汉室。</p> <p>2.宗室能力不足</p> <p>东汉吸取了西汉七国之乱的教训,同时又因为光武帝时期有能力竞争皇位的皇子只出自两任皇后,所以在汉明帝继位之后,对于郭后一系,给予了非常大的打击,想要彻底断绝掉这些皇子继位的可能。所以,从汉明帝、汉章帝开始,皇帝加大了对宗室的控制力度,不但在军事、财力上面作出限制,甚至连宗室的思想也要控制。接连的打压之下,宗室的实力其实就非常薄弱,不但难以对皇权造成威胁,甚至连宦官和外戚也不如。而从东汉中后期开始,执掌朝政的多是宦官和外戚,宗室难以掌权,自然就无法发展势力。所以到了东汉末期的时候,宗室的能力比较薄弱,并没有扶持皇室的能力。</p> <p>3.东汉皇室对宗室的削弱,扶持皇室利益不足</p> <p>到了东汉末期,并不是所有的宗室都没有一战之力,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轻易放弃,也有一些宗室做出过努力,但之所以无法凝聚,是因为以宗室的身份来扶持皇室的利益不足以让他们压上全部身家进行这一场生死之战。</p> <p>首先,从中后期开始,东汉的朝堂基本就是外戚和宦官轮流执政,而宦官的背后是皇权,外戚的实质是世家,所以在东汉后期,与其说是宦官败给了外戚,不如说是皇帝没能战胜世家。而世家多年的联姻通婚,利益交换,掌握着国家很大一部分经济和军事权力。</p> <p>宗室本身实力就小于皇帝,更何况是对上联手的世家。敌方很强大,而自己非常弱小。除非有足够的利益,才有可能拼死一搏。</p> <p>但显然,在东汉的体制下,宗室扶持皇室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买卖。</p> <p>首先,宗室的身份就是非常尴尬的。因为同姓,所以宗室是有皇位继承权的,这也就注定皇帝必然对其进行防备。即便宗室联合起来,战胜了所有的对手,保住了皇室,战后的封赏也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封赏过薄会寒了宗室的心,甚至难以抵消宗室的付出;可若是封赏过厚,在“蛋糕”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封赏宗室,必然要剥夺原属于世家等的利益。而且,宗室快速成长,必然又会成为皇权的另一个威胁,给后世带来矛盾。</p> <p>而宗室显然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在乱世中自然以保全自身为上策,而不是拼尽全力拥护皇室。</p> <p><a href="http://www.renrendonghua.com/filmlist"> <img src="http://ocs.21teacher.com/dir-image/2020/11/16/baa9e77137024ce2b1cb66bc870bf627.jpg" alt="中华上下五千年" data-v-0140052e="" /></a></p>
8
0
0
4 天前
【巾帼红颜】东汉 | 水旱十年
巾帼红颜
四维
<p>经过了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的统治,到汉和帝时期,东汉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危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皇帝幼年继位。</p> <p>汉和帝去世后,东汉再次出现继位危机。汉和帝只有两位皇子,其中长子还因为患病无缘皇位,只能选尚在襁褓中的幼子继位。为了稳固统治,汉和帝的皇后邓氏则以太后的身份,开始临朝称制。</p> <p>和熹皇后邓绥,是东汉开国元勋太傅邓禹的孙女、护羌校尉邓训的女儿。高贵的出身和自身的聪慧使得她的名声在朝臣中一向很好,得到了朝臣的拥护。而她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也使她迅速的掌握了东汉的政权。</p> <p>此时的东汉并不太平,延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06年,四颗陨石坠地,37个郡国发生大规模水灾,毁坏庄稼。当时很多人都在说这是因为邓氏以女子的身份掌管国政,上天不满,所以降下灾祸,这成了邓绥执政以来的第一个难关。</p> <p>面对沸沸传言,邓绥并没有被打倒,而是开始有条不紊的救灾。水灾毁坏农田,造成百姓流离失所,那就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在邓绥的处置下,这次灾祸得以平稳的度过。</p> <p>但祸不单行,或许是因为先天体质较弱,或许是因为照顾不周,汉殇帝刚刚继位不到百天,就过世了,皇位再次空悬。</p> <p>究竟是立患病的长子,还是健康的宗室子,又在朝野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议。最终,邓太后顶住压力,力排众议,立清河王刘庆之子刘祜为帝,也就是之后的汉安帝。</p> <p>皇位问题解决了,但是东汉内部的压力却还有很多。接连两任皇帝的离世意味着需要建立两座皇陵,这对于刚遭受了自然灾害的东汉又是一笔十分庞大但却不能节省的花销。</p> <p>似乎是流年不利,从公元106年开始,东汉频频遭受自然灾害:旱灾、洪灾、山洪、狂风、冰雹、地震、饥荒······</p> <p>连年的灾害对于任何执政者来说都是十分严峻的挑战,因为这会被有心人加以利用,威胁统治的稳固性。</p> <p>面对多种威胁,邓绥一边用铁血手段镇压了朝野内外的纷纷流言,一边施以各种仁政安置百姓。</p> <p>首先是赈济灾民,开放数个官仓,让百姓领取粮食,同时派遣官员深入一线同民众一起应对自然灾害。并且以身作则,崇尚节俭,每天只吃一顿肉食,减少奢侈品的使用,减少后宫开支。在解决掉火烧眉毛的问题之后,邓太后还下令将朝廷的公田赐予百姓,用于维持他们的生计,避免出现第二次灾害。</p> <p>内忧未绝,外患又起。就在东汉上下忙于救灾的时候,南匈奴万氏尸逐鞮单于趁机发兵,想要趁火打劫。而其他少数民族乌桓、鲜卑等也趁势出兵,想要分上一杯羹。危难时刻,邓太后临危不惧,派何熙、庞雄、耿夔、梁慬等将领共同讨击,于次年大破敌军,其首领入朝请罪。</p> <p>虽然接连解决了众多危机,但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邓太后敏感的察觉到人心浮躁。为了稳固统治,她又下令减轻刑法,平反冤狱,释放奴婢,减少了百姓的负担。</p> <p>但人无完人,享受了掌权的滋味,邓太后也不能免俗,对于渐渐长大的汉安帝,也产生了不愿意还政的想法,甚至在面对朝臣的劝诫时,杀鸡儆猴,威慑众臣。</p> <p>虽然有人性的私欲,但却不能磨灭邓绥执政期间的功绩,在东汉内忧外患频发的时候带领东汉克服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十年天灾,使危机四伏的东汉王朝转危为安,因此,后人评价她的统治为“和熹盛东汉”。</p> <p><a href="http://www.renrendonghua.com/filmlist"> <img src="http://ocs.21teacher.com/dir-image/2020/11/16/baa9e77137024ce2b1cb66bc870bf627.jpg" alt="中华上下五千年" data-v-0140052e="" /></a></p>
10
0
0
1 周前
【巾帼红颜】东汉 | 水旱十年
巾帼红颜
四维
<p>经过了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的统治,到汉和帝时期,东汉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危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皇帝幼年继位。</p> <p>汉和帝去世后,东汉再次出现继位危机。汉和帝只有两位皇子,其中长子还因为患病无缘皇位,只能选尚在襁褓中的幼子继位。为了稳固统治,汉和帝的皇后邓氏则以太后的身份,开始临朝称制。</p> <p>和熹皇后邓绥,是东汉开国元勋太傅邓禹的孙女、护羌校尉邓训的女儿。高贵的出身和自身的聪慧使得她的名声在朝臣中一向很好,得到了朝臣的拥护。而她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也使她迅速的掌握了东汉的政权。</p> <p>此时的东汉并不太平,延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06年,四颗陨石坠地,37个郡国发生大规模水灾,毁坏庄稼。当时很多人都在说这是因为邓氏以女子的身份掌管国政,上天不满,所以降下灾祸,这成了邓绥执政以来的第一个难关。</p> <p>面对沸沸传言,邓绥并没有被打倒,而是开始有条不紊的救灾。水灾毁坏农田,造成百姓流离失所,那就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在邓绥的处置下,这次灾祸得以平稳的度过。</p> <p>但祸不单行,或许是因为先天体质较弱,或许是因为照顾不周,汉殇帝刚刚继位不到百天,就过世了,皇位再次空悬。</p> <p>究竟是立患病的长子,还是健康的宗室子,又在朝野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议。最终,邓太后顶住压力,力排众议,立清河王刘庆之子刘祜为帝,也就是之后的汉安帝。</p> <p>皇位问题解决了,但是东汉内部的压力却还有很多。接连两任皇帝的离世意味着需要建立两座皇陵,这对于刚遭受了自然灾害的东汉又是一笔十分庞大但却不能节省的花销。</p> <p>似乎是流年不利,从公元106年开始,东汉频频遭受自然灾害:旱灾、洪灾、山洪、狂风、冰雹、地震、饥荒······</p> <p>连年的灾害对于任何执政者来说都是十分严峻的挑战,因为这会被有心人加以利用,威胁统治的稳固性。</p> <p>面对多种威胁,邓绥一边用铁血手段镇压了朝野内外的纷纷流言,一边施以各种仁政安置百姓。</p> <p>首先是赈济灾民,开放数个官仓,让百姓领取粮食,同时派遣官员深入一线同民众一起应对自然灾害。并且以身作则,崇尚节俭,每天只吃一顿肉食,减少奢侈品的使用,减少后宫开支。在解决掉火烧眉毛的问题之后,邓太后还下令将朝廷的公田赐予百姓,用于维持他们的生计,避免出现第二次灾害。</p> <p>内忧未绝,外患又起。就在东汉上下忙于救灾的时候,南匈奴万氏尸逐鞮单于趁机发兵,想要趁火打劫。而其他少数民族乌桓、鲜卑等也趁势出兵,想要分上一杯羹。危难时刻,邓太后临危不惧,派何熙、庞雄、耿夔、梁慬等将领共同讨击,于次年大破敌军,其首领入朝请罪。</p> <p>虽然接连解决了众多危机,但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邓太后敏感的察觉到人心浮躁。为了稳固统治,她又下令减轻刑法,平反冤狱,释放奴婢,减少了百姓的负担。</p> <p>但人无完人,享受了掌权的滋味,邓太后也不能免俗,对于渐渐长大的汉安帝,也产生了不愿意还政的想法,甚至在面对朝臣的劝诫时,杀鸡儆猴,威慑众臣。</p> <p>虽然有人性的私欲,但却不能磨灭邓绥执政期间的功绩,在东汉内忧外患频发的时候带领东汉克服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十年天灾,使危机四伏的东汉王朝转危为安,因此,后人评价她的统治为“和熹盛东汉”。</p> <p><a href="http://www.renrendonghua.com/filmlist"> <img src="http://ocs.21teacher.com/dir-image/2020/11/16/baa9e77137024ce2b1cb66bc870bf627.jpg" alt="中华上下五千年" data-v-0140052e="" /></a></p>
10
0
0
1 周前
【社会风化】 清 | 为什么中国南宋就有了活字印刷,明清还要抄书呢?
社会风化
四维
<p>1.工匠的文化水平有限</p> <p>活字印刷术需要提前制作字模,常用字通常会制作多副,而一些生僻字可能仅有一套备用。在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制时,要先根据实际的内容选择出合适的字模,再进行排版,最后才能动工。</p> <p>但是想要完成从刻字、选字、排版装订等一系列工序,不但需要工人技术高超,还需要工人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起码能够做到识字。但是“士农工商”四民之说在古代一直十分盛行,大量识字的人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更愿意走仕途经济,而不是从工。</p> <p>2.技术水平有限</p> <p>印刷术需要的油墨和纸张与普通的书写所用的有些许不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使用普通的墨水难以使印出来的字清晰可见,很容易糊成一团,还有可能洇透纸张。为了清晰就需要加大字模,而且最好只印单面但是这又会造成纸张材料等的浪费。一直到金元时期,印刷的油墨所有改善,活字印刷术才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p> <p>3.材料的浪费</p> <p>和手写相比,印刷所需要的字模每个都是相同大小,而在字模上并不能全部刻字,周围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也就是和印章一样,为了保证字迹的内容清晰,避免漏印,字迹外面仍需要有一定的空余。这样看来,单个字模还好,但是要用大量字模来印书籍,字间距和行间距都会比手抄的更宽,也就是同样大小的纸张上,活字复印比手抄可能要少一至两行的内容,所以会造成材料的浪费。</p> <p>4.活字印刷术适用于大批量的复印</p> <p>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活字印刷术并不十分便捷,从一开始的制模开始,如果只需要复印一套两套书籍,那么工匠的制模、排版、印刷时间加起来,有可能比读书人手抄要慢很多。所以对于大批量、内容相同且短期内不会有较大变化的书籍,才适用于活字印刷术。</p> <p>和人工相比,机械出品的更为刻板。</p> <p>5.文化水平提高,读书人增多</p> <p>随着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到了明清时期,社会上读书人的数量已经大大增加。所以一些能读得起书但是家境又没有特别好的读书人,更愿意选择抄书。对于一些不适宜大批量的复印的书籍,价格肯定较为昂贵,但是在书肆(类似于今天的图书馆中书籍免费借阅,或者作为样品展览)等地,他们可以通过手抄来减少支出。</p> <p>6.孤本、重要的文化古籍</p> <p>在活字印刷术中,原版的书籍不一定能保证完全无损,所以这就注定了一些孤本或者稀少的书籍是不适用于印刷术的。</p> <p>同样,一些较为重要的典籍,因为在印刷过程中偶有可能某个字缺少笔划或者其他内容引起歧义时,但文化水平有限的工匠很难发觉,大批量的印刷时一两处错误也容易被忽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手抄才能保证正确率。</p> <p><a href="http://www.renrendonghua.com/filmlist"> <img src="http://ocs.21teacher.com/dir-image/2020/11/16/baa9e77137024ce2b1cb66bc870bf627.jpg" alt="中华上下五千年" data-v-0140052e="" /></a></p>
8
0
0
1 周前
【社会风化】 清 | 为什么中国南宋就有了活字印刷,明清还要抄书呢?
社会风化
四维
<p>1.工匠的文化水平有限</p> <p>活字印刷术需要提前制作字模,常用字通常会制作多副,而一些生僻字可能仅有一套备用。在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制时,要先根据实际的内容选择出合适的字模,再进行排版,最后才能动工。</p> <p>但是想要完成从刻字、选字、排版装订等一系列工序,不但需要工人技术高超,还需要工人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起码能够做到识字。但是“士农工商”四民之说在古代一直十分盛行,大量识字的人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更愿意走仕途经济,而不是从工。</p> <p>2.技术水平有限</p> <p>印刷术需要的油墨和纸张与普通的书写所用的有些许不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使用普通的墨水难以使印出来的字清晰可见,很容易糊成一团,还有可能洇透纸张。为了清晰就需要加大字模,而且最好只印单面但是这又会造成纸张材料等的浪费。一直到金元时期,印刷的油墨所有改善,活字印刷术才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p> <p>3.材料的浪费</p> <p>和手写相比,印刷所需要的字模每个都是相同大小,而在字模上并不能全部刻字,周围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也就是和印章一样,为了保证字迹的内容清晰,避免漏印,字迹外面仍需要有一定的空余。这样看来,单个字模还好,但是要用大量字模来印书籍,字间距和行间距都会比手抄的更宽,也就是同样大小的纸张上,活字复印比手抄可能要少一至两行的内容,所以会造成材料的浪费。</p> <p>4.活字印刷术适用于大批量的复印</p> <p>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活字印刷术并不十分便捷,从一开始的制模开始,如果只需要复印一套两套书籍,那么工匠的制模、排版、印刷时间加起来,有可能比读书人手抄要慢很多。所以对于大批量、内容相同且短期内不会有较大变化的书籍,才适用于活字印刷术。</p> <p>和人工相比,机械出品的更为刻板。</p> <p>5.文化水平提高,读书人增多</p> <p>随着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到了明清时期,社会上读书人的数量已经大大增加。所以一些能读得起书但是家境又没有特别好的读书人,更愿意选择抄书。对于一些不适宜大批量的复印的书籍,价格肯定较为昂贵,但是在书肆(类似于今天的图书馆中书籍免费借阅,或者作为样品展览)等地,他们可以通过手抄来减少支出。</p> <p>6.孤本、重要的文化古籍</p> <p>在活字印刷术中,原版的书籍不一定能保证完全无损,所以这就注定了一些孤本或者稀少的书籍是不适用于印刷术的。</p> <p>同样,一些较为重要的典籍,因为在印刷过程中偶有可能某个字缺少笔划或者其他内容引起歧义时,但文化水平有限的工匠很难发觉,大批量的印刷时一两处错误也容易被忽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手抄才能保证正确率。</p> <p><a href="http://www.renrendonghua.com/filmlist"> <img src="http://ocs.21teacher.com/dir-image/2020/11/16/baa9e77137024ce2b1cb66bc870bf627.jpg" alt="中华上下五千年" data-v-0140052e="" /></a></p>
8
0
0
1 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