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的统治,到汉和帝时期,东汉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危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皇帝幼年继位。
汉和帝去世后,东汉再次出现继位危机。汉和帝只有两位皇子,其中长子还因为患病无缘皇位,只能选尚在襁褓中的幼子继位。为了稳固统治,汉和帝的皇后邓氏则以太后的身份,开始临朝称制。
和熹皇后邓绥,是东汉开国元勋太傅邓禹的孙女、护羌校尉邓训的女儿。高贵的出身和自身的聪慧使得她的名声在朝臣中一向很好,得到了朝臣的拥护。而她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手腕也使她迅速的掌握了东汉的政权。
此时的东汉并不太平,延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06年,四颗陨石坠地,37个郡国发生大规模水灾,毁坏庄稼。当时很多人都在说这是因为邓氏以女子的身份掌管国政,上天不满,所以降下灾祸,这成了邓绥执政以来的第一个难关。
面对沸沸传言,邓绥并没有被打倒,而是开始有条不紊的救灾。水灾毁坏农田,造成百姓流离失所,那就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在邓绥的处置下,这次灾祸得以平稳的度过。
但祸不单行,或许是因为先天体质较弱,或许是因为照顾不周,汉殇帝刚刚继位不到百天,就过世了,皇位再次空悬。
究竟是立患病的长子,还是健康的宗室子,又在朝野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议。最终,邓太后顶住压力,力排众议,立清河王刘庆之子刘祜为帝,也就是之后的汉安帝。
皇位问题解决了,但是东汉内部的压力却还有很多。接连两任皇帝的离世意味着需要建立两座皇陵,这对于刚遭受了自然灾害的东汉又是一笔十分庞大但却不能节省的花销。
似乎是流年不利,从公元106年开始,东汉频频遭受自然灾害:旱灾、洪灾、山洪、狂风、冰雹、地震、饥荒······
连年的灾害对于任何执政者来说都是十分严峻的挑战,因为这会被有心人加以利用,威胁统治的稳固性。
面对多种威胁,邓绥一边用铁血手段镇压了朝野内外的纷纷流言,一边施以各种仁政安置百姓。
首先是赈济灾民,开放数个官仓,让百姓领取粮食,同时派遣官员深入一线同民众一起应对自然灾害。并且以身作则,崇尚节俭,每天只吃一顿肉食,减少奢侈品的使用,减少后宫开支。在解决掉火烧眉毛的问题之后,邓太后还下令将朝廷的公田赐予百姓,用于维持他们的生计,避免出现第二次灾害。
内忧未绝,外患又起。就在东汉上下忙于救灾的时候,南匈奴万氏尸逐鞮单于趁机发兵,想要趁火打劫。而其他少数民族乌桓、鲜卑等也趁势出兵,想要分上一杯羹。危难时刻,邓太后临危不惧,派何熙、庞雄、耿夔、梁慬等将领共同讨击,于次年大破敌军,其首领入朝请罪。
虽然接连解决了众多危机,但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邓太后敏感的察觉到人心浮躁。为了稳固统治,她又下令减轻刑法,平反冤狱,释放奴婢,减少了百姓的负担。
但人无完人,享受了掌权的滋味,邓太后也不能免俗,对于渐渐长大的汉安帝,也产生了不愿意还政的想法,甚至在面对朝臣的劝诫时,杀鸡儆猴,威慑众臣。
虽然有人性的私欲,但却不能磨灭邓绥执政期间的功绩,在东汉内忧外患频发的时候带领东汉克服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十年天灾,使危机四伏的东汉王朝转危为安,因此,后人评价她的统治为“和熹盛东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