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匠的文化水平有限
活字印刷术需要提前制作字模,常用字通常会制作多副,而一些生僻字可能仅有一套备用。在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制时,要先根据实际的内容选择出合适的字模,再进行排版,最后才能动工。
但是想要完成从刻字、选字、排版装订等一系列工序,不但需要工人技术高超,还需要工人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起码能够做到识字。但是“士农工商”四民之说在古代一直十分盛行,大量识字的人如果没有特殊原因,更愿意走仕途经济,而不是从工。
2.技术水平有限
印刷术需要的油墨和纸张与普通的书写所用的有些许不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使用普通的墨水难以使印出来的字清晰可见,很容易糊成一团,还有可能洇透纸张。为了清晰就需要加大字模,而且最好只印单面但是这又会造成纸张材料等的浪费。一直到金元时期,印刷的油墨所有改善,活字印刷术才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
3.材料的浪费
和手写相比,印刷所需要的字模每个都是相同大小,而在字模上并不能全部刻字,周围需要留有一定的空隙。也就是和印章一样,为了保证字迹的内容清晰,避免漏印,字迹外面仍需要有一定的空余。这样看来,单个字模还好,但是要用大量字模来印书籍,字间距和行间距都会比手抄的更宽,也就是同样大小的纸张上,活字复印比手抄可能要少一至两行的内容,所以会造成材料的浪费。
4.活字印刷术适用于大批量的复印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活字印刷术并不十分便捷,从一开始的制模开始,如果只需要复印一套两套书籍,那么工匠的制模、排版、印刷时间加起来,有可能比读书人手抄要慢很多。所以对于大批量、内容相同且短期内不会有较大变化的书籍,才适用于活字印刷术。
和人工相比,机械出品的更为刻板。
5.文化水平提高,读书人增多
随着经济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到了明清时期,社会上读书人的数量已经大大增加。所以一些能读得起书但是家境又没有特别好的读书人,更愿意选择抄书。对于一些不适宜大批量的复印的书籍,价格肯定较为昂贵,但是在书肆(类似于今天的图书馆中书籍免费借阅,或者作为样品展览)等地,他们可以通过手抄来减少支出。
6.孤本、重要的文化古籍
在活字印刷术中,原版的书籍不一定能保证完全无损,所以这就注定了一些孤本或者稀少的书籍是不适用于印刷术的。
同样,一些较为重要的典籍,因为在印刷过程中偶有可能某个字缺少笔划或者其他内容引起歧义时,但文化水平有限的工匠很难发觉,大批量的印刷时一两处错误也容易被忽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手抄才能保证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