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稳定的府兵制
府兵制应该是支持唐朝初年频繁发动战争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府兵制下的兵员都是小贵族以上,这和其他朝代逼迫普通百姓参军送死不同,府兵制下很多的士兵参军积极性都非常高。能够支撑起府兵制自备武器要求的家庭,其本身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财富,根据国家规定,只要一人参军,那么就可以免除家中的土地赋税。所以府兵制下,大部分都是家中次子三子等主动参军,对他们而言,参军以免除家中的赋税已经尽了他们为人子的责任。唐朝重军功,军功是提高社会阶层以及晋升等级的必备要素,对参军者来说,若能在战场上博得一二功劳,那么就可以晋升社会阶层,即便不幸战死,国家也会发放抚恤,对家中人的其他生活没有影响,所以他们十分愿意参军。
2.政治:各阶层稳定
经历了隋末的混战,社会各个阶层其实都对自己的定位和诉求十分清晰,不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也就使得贞观时期李世民的统治是比较稳定的。刚刚经历过洗牌,社会底层获得了土地,中层的小贵族、商人等需要重新整合自己是势力,而高层则
3.文化:科举制和恩荫并存
此时科举制已经产生,给下层文士提供了晋升的通道,这使得读书人会通过努力读书来换取改换门庭的机会。而且此时战争频繁,军功赏赐丰厚,对于没有读书天分的下层武人也有投身行伍博取出身的机会。
对于上层而言,一方面跟随李世民起兵这些朝廷新贵,已经获得了李世民的封赏,爵位财宝恩荫子孙样样不少;另一方面,原先的各大士族,陇西李氏夺得皇位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因为读书人整体占比较小,维持朝廷正常运转的大量中下层官员仍然大多是他们的族人宗亲,门生故吏。所以他们在一些地方区域仍然享有绝对的话语权,在朝廷大事上也能提出一二意见。
4.军事:
(1)顶尖的军事家集团
贞观时期拥有大量的军事顶尖人才,这些人或者本身出身高贵,有家族的支持,或者天生奇才,都在隋末乱世中经历了各种战争的历练,每个人单独拿出来都是活招牌。即便是文人,经过战场的历练,也能游刃有余的进行一定的指挥。而在贞观时期,这样的将军有十数人以上,并且彼此之间没有不可解决的利益纠纷,大家身处同一个利益集团。
(2)李世民的个人能力
李世民是武皇帝,而且是一个拥有出色战略思维的武皇帝,这就决定了他在考虑军事上的事情的时候,能够准确分析一场战役的胜负收益。虽然帝王之家从小都会教授军事战争类的知识,但是功高盖主也是帝王对于将军们的担忧。换在李世民身上,之所以贞观朝能够君臣相合,不但是因为李世民自身胸怀宽广,还有十分重要的就是在兵权、粮草这些十分敏感的问题上,李世民自身的经验和判断力可能在一些时候要比他派出的那些将领更加优秀。比如说,一场战役,李世民能够根据敌我双方进行推断,不用担心己方将领在一些专业的方面欺瞒。
(3)战争多发生在外国,将领擅长以战养战
贞观时期的各种军事战役,大部分都是唐军主动出击,很少有防守战。唐军在外国的领土上作战,不用担心战争会给本地带来任何摧毁,心理压力要远远小于防守的对手。
而战场不在本国则保证了本国的经济不会受到影响,能够长久的支持作战。
因为在外国作战,所以唐军时常也会劫掠其他国家,以战养战。在唐朝对西域一代的战役中,这些国家受丝绸之路的恩惠,国内积聚了很多的财富,而唐军则会在将领的允许或者默许的前提下,从敌方获得战争的物资。
(4)唐朝的影响力增强,雇佣外族军队
战争中的人口损失是需要长时间的修复的。但是除了贞观初期的几场战役,在唐军的威名传出之后,唐王朝在对付一些少数民族的时候,也会选择佣军来减少己方的伤亡。这些佣军都是来自其他少数民族的整编部队。唐王朝使用这些佣军作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5)军事科技
唐朝的陌刀十分出名,这种规模的杀伤性武器是唐朝先进科技的结晶。而少数民族缺少铁矿和必要的冶炼技术,在军事装备上远逊于唐军。在步战交锋上,对上少数民族,唐军的胜率十分高。
(6)政治妥协:战争都是控制在局部范围,并没有对全国造成影响,同时天灾的范围也是可控的
贞观时期大规模的获胜的军事战役,大多发生在贞观十七年之前。虽然贞观一朝几乎连年天灾,但是无论是天灾还是战争,都被统治者在各方利益的妥协下有效的控制在局部范围内,并没有对全国产生影响。反之,在对高句丽之战中,唐军集结了大量的人马,但是却吃了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