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在明朝时期被引进,在清朝时期开始普遍种植。地区口味和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人口来源结构,地方文化风俗有很大的关系。
辣椒的辣味多是为了增加口味、减少湿气存在。在中国古代,辣椒的替代品主要是姜和茱萸。而其他一些地方,尤其是缺盐地区,会利用泡菜的酸味、花椒的麻味等进行替代。
川菜、湘菜是我国的八大菜系之一,说明其有区别于其他菜系的显著口味,而赣菜则不在此列。在菜系没有形成之前,最早的中国菜的口味处于混沌状态,因为其口味无法以今天的口味作为划分标准,随着地理自然环境的变迁,人口的迁徙等,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本地区特有的口味并和其他地区呈现显著不同,才被称为菜系。
我国一直有一句俗语“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虽然这些地方的菜系均有辣味,但是却不尽相同。川菜更偏向于麻辣,辣多伴有花椒,香味独特,可以削减辣椒的刺激程度;湘菜以鲜辣、纯辣和湘西酸辣为特色;滇菜以油辣和煳辣味为主;黔菜的辣多是酸辣;赣菜可划分为原汁原味型,复合味型和特殊味型三大类,其中尤以三杯味、家乡味、多味、姜茶味、桔香味最为突出。
1、川菜
川菜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商周时期的孕育萌芽期;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初步形成期;唐宋时期的蓬勃发展期;明清时期的成熟定型期。
由于川蜀之地曾经历过6次较大规模的人口集中迁徙,古巴蜀时期本地口味与后期东部地区、中原地区、江南地区等地进行了口味的长期协调与融合。
商周时期的种族迁徙,是川菜味道的第一次变化,但这时期的川蜀口味仍处于一种混沌状态,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不具备如今的口味区别标准。此时的口味取向,应该是在当时的氏族部落首领中,开始受到中原三皇集团,夏商周皇族、贵族等方面的影响;而在民间,川菜还保留着古巴蜀地域的特点。
秦统一中国后,川菜口味又再一次融合。三国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迁徙数量明显增多,此时川菜从口味上说,至少在上流阶层,应该是以中原士大夫为主。川菜的特点中最重要的麻味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此时,作为麻味最重要的原料花椒,开始大面积普及种植。这是川菜风味的第一次凸显,但是作用有限。麻味作为口感阀限,属于中度,不及辣椒及其他辛辣口味,这种口味阀限可以被广泛接受。特殊地域的气候、食材、口味,也是影响川菜形成的重要因素。
川菜的显著区别产生在宋代。宋代时期,已经出现了“南餐”、“北餐”的区别。川菜在乾嘉时虽有“蜀餐”之名,但尚未走出“吴餐”的樊篱,尚未表现出独自的特色。没有鲜明的特色,便不能成为单独的菜系。乾嘉年间,辣椒传入四川,但辣豆酱直至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期间才出现并被川人用于烹调。泡菜虽古已有之,但四川泡菜特别是泡海椒也要到光绪年间才普遍用作炒菜的佐料。这两样佐料进入川菜的烹调,川菜一下子从笼统的南食中脱颖而出,以显著的特点区别于其他地方菜肴而自成体系。
2、湘菜
湘菜同样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其突出的特色是嗜酸喜辣,形成这样地方口味的原因大致有,其一湖南大部分地区地理环境适合辣椒的栽培,吃的人多了也促进了了辣椒的种植;其二是与楚文化的饮食传统相关,楚人喜食酸羹;其三历史上湖南地区缺盐,在辣椒传入湖南地区以后,辣椒和酸菜一样被当做盐来调味。
在现代湘菜中,更多的是使用干辣椒面和干辣椒。所以辣椒带来的灼痛感比川菜来的更加直接。
3、滇菜
滇菜口味特点是鲜香浓郁,酸辣适中。云南地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优势,野味较多,野生食用菌、野菜、山鸡都是滇菜中“鲜香”特色的体现。
辣也是云南菜的另一大特色,云南地区种植的辣椒品种十分繁多有小米辣、寸金辣、涮涮辣、野山椒等等。辣椒种类多以辣为主的味型也非常丰富,如焦辣、糟辣、煳辣、香辣、酸辣、油辣、酸辣、甜辣、小麻辣等等,根据不同的菜品来确定辣的种类和分量,多放入干辣椒调味。从以辣为主的味型数量来看,滇菜并不输于川菜,甚至两种菜系之间还有相似的味型,这和滇东北与四川接壤,其饮食习惯受到川菜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4、黔菜
贵州地区食辣也明显,特别是食用辣椒时间早于在云、川、湘几省。,贵州在历史上也是缺盐地区,贵州地区的苗族则用辣椒来代替盐。贵州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因此黔菜中也有很多民族特色,例如贵州地区的布依族、苗族和侗族都喜欢吃酸,贵州名菜酸汤鱼正是这种饮食偏好的体现。在贵州地区泡酸萝卜、酸鸡、酸鸭以及又酸又辣的盐酸菜、酸辣椒出现在日常餐桌上的情况十分普遍。